说实话,人的生命很枯燥的,从早上到晚上,一天日夜循环交替,一年就是四季,春夏秋冬轮流上场,大多数人都将碌碌无为。一生已经如此枯燥,生活怎可以再没有趣味?
打破生活的平淡无奇,你有什么好办法?我的办法也不多,无非这四点:发挥专长,培养兴趣,建立美感,提升审美情趣。
通过兴趣找到专长
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、不一样的兴趣。
不要一谈到人文,就问你会不会背几首诗,能不能弹奏几首乐曲,很多人一听就泄气了,我也不例外。所以我们就先从比较通俗的,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部分加以说明。
譬如喝酒,和我们日常生活是比较有关系的,很多人都有机会喝酒,这几年红酒文化很盛行,要学会判断这是哪里的酒,这酒是哪个年份的。有些人闻一闻就能知道,但要他进一步再说得多些,就语焉不详了。
我在荷兰教书期间看电视节目,有一个人在品酒,他的鼻子上居然戴着鼻套。平常我们只看到马和牛装鼻套,人也戴上鼻套就奇怪了。主持人请他开始品酒的同时,给观众解释他的鼻子为什么要装鼻套,因为他的鼻子保险一百万美金,也就是说,他的鼻子如果被人打坏了,或受到什么伤害,甚至摔跤摔破了皮,保险公司就要赔他一百万美金。
那这个人的鼻子为何有这么高的价值呢?他品酒的时候,酒杯拿起来摇一摇,一闻就知道那是哪一年份的酒,哪一地区生产的葡萄,那一年下过多少次雨,然后采收之后,放在什么样的橡木桶里面,又放了多久,这些都可以一一说出来。
所以,邀请这样的人来品酒,如果他说哪一种酒最好,应该是当年第一名的,大家都没有话讲。
英国哲学家戴维·休谟还讲过这样一个品酒故事。
有两兄弟,家族从小有训练怎么品酒的传统,所以两兄弟都是品酒高手。这两兄弟有一次参加宴会,主人知道他们很能品酒,就打开一桶陈年老酒让他们品尝,看这酒水平如何。
哥哥喝一口,说这个酒不错,但是里面怎么会有皮带的味道?客人们觉得这个回答太离谱了;接着,弟弟喝一口,就说这个酒不错,但是里面有铁锈的味道。这一次大家笑得更厉害了,酒里面怎么会有铁锈呢?实在太荒唐了。
结果,等到这桶酒喝完的时候,一看桶底,里面果真有一条皮带,上面的铁环还生锈了。
外国人喝酒可以达到这么高的层次,以后他到任何地方都是谈笑风生,一生喝酒喝不完,因为大家都会请他品一品自己所收藏的酒。
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,出自《世说新语》,比起前面所说的还要更神奇,故事的主人公叫作荀勖。
有一次在晋武帝的宴席上,荀勖以竹笋配白饭吃时,忽然对同桌的客人说:“这饭是拿用过的木头烧成的。”
饭是怎么烧成的?古时候都用锅子,底下的木柴是旧的还是新的,跟饭的味道有什么关系呢?大家都嘲笑他,但也出于好奇心偷偷派人去打听,一查之下发现真是旧车轮用过之后当木柴烧的饭。
很多时候,行家一出手,就知有没有,但你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专家。专家只不过比别人多知道一点点而已,但这一点点就是功力所在。要努力比别人多知道一点点,这一点点有时候要靠恒心。
有兴趣,但不要过于执着
《世说新语》里有一则“痴祖闲阮”的故事。
有两个人很喜欢搜集东西,一个人叫祖约,搜集各种钱币;另外一个人叫阮孚,搜集各种木屐。
当时有品评人物的风气,大家就在猜测他们两人谁比较潇洒。搜集是可以,太执着的话就变成好像是恋物癖一样,自己的生命就受到局限了。
古代人没有电,所以就少了很多娱乐活动,漫漫长夜要如何度过呢?祖约就在家里每天晚上赏玩他的钱,有各种铜板、各种钱币,以此为乐。忽然有客人来访,祖约不愿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收藏,但也来不及藏好,就把钱币藏在自己身后的两个竹箱子里,客人同他聊天的时候,他就移动身体挡一挡,怕被客人发现箱子,神色有点尴尬。
后来这事传出去了,人们都惊讶他居然有这样的表现。
再看喜欢搜集木屐的阮孚,客人晚上去他家的时候,看见他正在吹火给木屐上蜡,他知道客人到了,就一面上蜡,一面说着:“不知道一辈子可以穿到几双木屐呀!”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,告诉我们两点:
1、任何事情、嗜好、兴趣都可以变成生活上的一种趣味。
人文就是让你知道生活里要有趣味。趣味代表活泼的力量。
人的生命很枯燥,整天就是从早上到晚上,就是一天日夜循环交替,一年就是四季,春夏秋冬轮流上场,一生已经如此枯燥,生活怎可以再没有趣味。
2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但也不会过于执着。
阮孚的表现就很有水平,你搜集东西,但是你也要知道,人生拥有许多,但不一定可以享受许多。“一生能穿几双木屐”,一方面体现了他的爱好,一方面也说明他能放得开,不执着。
所以,在这些趣味里,我们可以体验到对人生的一种态度。
培养“无目的”的美感
谈到人文的时候,会提到美感。一个人要孕生美感,基本上必须有一种心态,叫做“无目的的目的性”。美感必须没有目的。你做一件事有目的的话,这件事就变成手段,达到目的之后这件事情怎么做的,就变得不是很重要。
但是什么是“无目的”?无目的就是你必须无关心,但是又必须有兴趣。你没有兴趣的话,根本不会去欣赏,但是你有兴趣又很容易变成很关心,就会受到一种束缚。
所以你要养成一种态度,一方面无关心,无关心代表不在乎得失;另一方面又有点儿兴趣,否则阮孚为什么专门搜集木屐,祖约特意搜集钱币呢?这表示他有他的兴趣,他的兴趣不会变成他的束缚,这叫做无关心而有兴趣,这样才可能走向无目的的目的性。
譬如,你欣赏一幅画,不是为了得到这幅画,也不是为了了解这幅画在画什么,也不是因为这幅画上有一个苹果使我肚子很饥饿。我根本没有任何目的,但是看到这幅画又觉得这幅画恰到好处,浑然天成,好像合乎某种目的。
在人生的过程里,偶尔会碰到某些情况,觉得非常适宜、惬意,在那一时间、地点没有什么烦恼。
庄子说,一个人忘记自己有腰,就代表皮带很舒适;忘记自己有脚,就代表鞋子很合适。假如你今天穿新鞋子,就会知道我的意思,总觉得有两只脚在那儿,为什么?因为你穿新鞋子还不太合脚。
每一个人可以从这里面去思考,活在世界上怎么让自己感到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,觉得在此时此地随遇而安,自由自在。
获得美感体验,有时候不需要直接经验
虽然要学会无目的的目的性,但是以学习来说,我们还要通过某些功夫的累积,对某些艺术的类别能够深入去欣赏,这才是正途。
比如说我们学习欣赏音乐,即使完全不懂音乐,也可以通过某些音乐而觉得开心,但是有很多伟大的心灵杰作就无法接触了。
我不是说一个人一定要正式学音乐,我只是说费一点心思让自己静下来,读一点简单的导论,引导自己进入某种音乐、乐派的领域,然后在欣赏的时候,就等于打开了一扇窗,从此以后听到这一类音乐就不会觉得有隔阂,这就是有关音乐的审美。
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能不能变得丰富而活泼,就看他审美的品位能不能建立起来。我们也知道人文方面的困难在哪里,只靠学习是不够的,它需要生活经验的配合。
台大外文系一位退休教授,公开提出一个警告,她说读外文系的学生是很可怜的,因为他们的离婚率特别高,自杀率也特别高。我当时听了很惊讶,怎么这样讲呢?为什么?她说因为外文系的学生十八九岁的时候就要接触世界文学。
何为世界文学?人间所有最悲惨的故事就是世界文学的内容。我们常常引述: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”读外文系的学生对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学世界没有什么时间接触,但读到的外国文学都是悲惨的故事,像《悲惨世界》、《基督山伯爵》等。在少年时期看到书中的人物有这么惨的遭遇,人生还能有什么意义呢。
但是一个人到了中年之后,如果还没有机会接触这些世界文学,那就谈不上人生的觉悟,这也是很大的遗憾。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去接触,正好可以对照我们自己的生命经验,增加它的深度,提升它的高度。
为什么到了中年看电影特别容易受感动?那是因为我们经历过类似的事情,虽然没有那么悲惨,但是可以延伸去想像。延伸想像之后,你不用实际遭遇到这样的事情,但是可以感受到这样的事情所带来的震撼,这在审美经验里面很重要。
生命之丰富不一定要自己去遭遇,也可以通过艺术欣赏而得到,如此不会有相同的压力。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看一些好的电影,读一些好的文学、好的诗词的原因,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生命经验来对照,对照生命经验之后,使我活在当下这个世界,而所有的可能性都得到伸展的机会。
譬如,我这一生的工作是教书,很多人同我一样,一辈子做什么行业,退休后的状况自己都知道。看到自己的孩子,就知道将来他会怎么样,而自己老了之后什么处境,现在也知道。这样一来,我的生命就固定了,固定了之后就显得很单调很乏味。
看电影、看小说的意义何在?意义在于给你新的可能性。你不用实际去改变生命,但是你可以通过电影及小说去体验、去感受不同生命里面丰富的内容,把它引进到自己的生命里,让自己的生命产生一种动力,一种活泼的动力。
所以,人文方面的教育为什么重要?因为它绵延贯穿整个一生,并且重视个人的差异,它同人格教育可以互补,人格与人文配合起来的话,生活里面有严肃的一面,也有轻松的一面,可以搭配起来形成一种节奏。
更多精彩内容,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佩荣国学馆
